求职“切忌”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7-10-30浏览次数:285

面对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的毕业生,招聘现场人满为患。此时,大多数招聘单位的主管心态都比较复杂:一方面他们真心地希望招到本单位合适的人才,但由于“僧多粥少”,肯定会让大多数应聘者失望而去;另一方面则心生“侧隐”,由于大学生经验不足,加之某些所谓“就业指南”的误导,使同学们在某些重要的关头功亏一篑,甚为惋惜。实际上,招和聘一直都是一个矛盾体。同学们怎样才能有效地把自己变成一个成功的“楔子”呢?一些主管敞开了心扉,对应聘者提出了下面的几个“切忌”。
其一:切忌装“成熟”

  现在的毕业生,大多数是出生在八十年代以后的,没有多少机会广泛地接触社会。临近毕业时,疏于就业的定向指导,所以同学们在应聘时基本上是凭感觉瞎摸乱闯,动机单纯,急于求成。一些同学临阵磨枪,明明经验欠缺却装成熟。实际上,作为见多识广阅人无数的主管们,不是特别在意你行为举止、礼仪等方面的疏忽和“过失”,他们真正要考虑的是,你是不是具备过硬的专业功底,有没有职业上发展的潜力。如果在应聘中“清纯”些,质朴些,还原其“学生本色”,可能更会能引起主管内心的好感或“谅解”。毕竟你是在校学生,你不可能有那么多的精力去学成熟。 其二:切忌太琐碎

  曾流传着一个应聘笑话,一名同学在进入面试的现场时,左顾右盼,看看地上有没有纸屑,以为那是主考官故弄玄虚,出的一道“特殊的考题”。还有现场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是招聘单位用来检验同学们应变能力的“试金石”。当然,通过某些细枝末节,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应聘者的心理素质和张合力。然而,沉湎其中,把它们当成是成功的“经典战例”就有失偏颇了。应聘中大大咧咧、与招聘现场的气氛不相融洽的表现固然不可取,但是婆婆妈妈、缩头缩脑、过于琐碎,肯定不被招聘主管们看好。要读懂你所应聘单位的“心思”,把精力主要放在应对主管最关心的关键问题上去,这样才不至于因小失大,空留遗憾。

其三:切忌“一问到底”

  由于受所在单位职权范围的限制,招聘主管实际上也有一些“难言之隐”。譬如,实际的工资额、公司或单位的用人机制、最后决定录取的高层,等等。从招聘主管来说,他们只能为单位物色到“大致的人才”。实际上,从受理应聘材料到正式通知上岗,有一定的程序,也要花一段时间。有的同学不谙此道,在估摸有初步的录用意向时,硬是要打破砂锅问到底。虽然这种自我保护意识是值得肯定,但要理解,上述的一些问题主管在现场是较难给予确切的回答的。比较明智的做法是:不妨暂时装一下“糊涂”,待最终签订上岗合同前,每一条每一款都看仔细,问清楚,以便破译某些不正规招聘单位事先设好的“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