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圆满拉下帷幕,学习十九大精神也在全院掀起一阵热潮。为深入学习研究“一带一路”战略,法学院于11月11日晚在大学生活动中心四报召开《“一带一路”与区域研究》的讲座。讲座主讲人黄达远教授是陕西师范大学“一带一路”与中亚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陕西省社科人文研究基地),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首批中青年人文社科英才支持计划入选者。主持有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边疆热点地区城市民族关系发展态势与对策研究》(结项)。主编有“拉铁摩尔与边疆中国”(三联书店2017年),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部分论文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全院120余名师生参加讲座,嵇雷副院长主持讲座。
黄达远教授首先从古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历史渊源谈起,阐述了古丝绸之路是历史上自然而形成的地方市场网络。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的东段即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到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黄达远教授介绍中巴经济走廊这一概念,自2013年浮出水面,后来成为一带一路倡议中六大经济走廊中最重要和获得优先建设的经济走廊,旨在进一步加强中巴互联互通,促进两国共同发展。接下来黄达远教授讲解了区域研究,以中亚地区为例,他指出从根本上讲,由于不同区域、不同国家有着自然生成、自主发展、依托民族、文明演进等特点,因此,应融会贯通,从人类学、民族学、地理学、语言文学和历史社会学等角度,因地制宜地开展研究。另外从智库的角度讲,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第一,政策沟通,打通不同的行政边界入口;第二,一带一路特别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与内地社会情况差异性很大,要深刻把握这种多样性;第三,不同区域的人群互动越来越密切,不同种族、文化、信仰、教育背景差异的人群应该如何打交道,防止文化冲突。此时,黄达远教授特别指出第三个问题,引发师生思考,紧接着再给法学院师生解释当代的一个新思路,从“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申遗文本体现了具有时空连续性的区域整体史思想,这就是丝绸之路上密切相关的四个区域:中原地区、河西走廊、天山南北和七河流域,并展示了有关图文信息。最后黄达远教授谈到区域研究与“在地化”,空间的划分通常被社会科学称为结构性的空间,结构性使得空间或者区域研究本身具有可以观察、描述、归纳等所有科学研究的意义。
近两个小时的讲座,黄达远教授从整体性与关联性的视角,讲解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一带一路沿线的异质性区域的发展,在互动环节黄达远教授也交流了有关避免互动过程中文化冲突的问题,师生获益匪浅。